
孙一强,男,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山东省“博新计划”)入选者,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惠才卡”获得者,临沂市智库决策咨询专家,莒南县“候鸟专家”, 新质力材料发展联盟专家智库常务理事,山东颗粒学会理事,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中级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四有导师”,济南大学优秀教师。
自2018年入职以来,始终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全面遵循党的教育蓝图,秉持自律严谨,敬业乐群之态度。坚持德育为先,遵循研究生培育之道,勇于革新指导策略,细致关怀学生全面发展。着重锤炼学生之品德修养、责任担当、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及综合素养,矢志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航者与启迪者。
在业务成绩方面,申请人主要从事自组装介观能源催化研究,致力于绿色能源制备和微纳器件研发,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在J. Am. Chem. Soc.(2篇),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2篇), ACS Energy Lett, ACS Materials Lett等顶级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被他引3000余次,H因子30,ESI高被引用论文2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12项,高价值转化1项。担任Nano Materials Science、EcoEnergy、新能源进展等期刊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Materials和Frontiers in Chemistry评审编辑(Review Editor)。入选“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人才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科技计划项目。获得海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第3位)、山东省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第1位)、新质力材料发展联盟科技创新先锋奖、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科技英才奖”、“科技创新奖”。在科研服务社会方面,申请人设计和开发了一体化氨/氧燃料电池膜电极设备,解决了氨/氧燃料电池膜电极共用难题,带领研究团队与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合作,实现高价值专利转化。
在学生培养方面,申请人积极参与学生教育培养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申请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主讲研究生课程“纳米材料”、“纳米技术及应用”和本科生课程“工程化学N”、“化学信息学”,无任何教学事故,评教成绩优秀。主讲课程“纳米材料”获得济南大学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纳米技术及应用”获得山东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济南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申请人所在“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教师团队”获得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并获得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荣誉称号。担任本科生班主任,连续两年获得济南大学优秀班主任、化学化工学院学风建设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获得济南大学优秀团支部。
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指导硕士生 12 名,联合培养博士生3名。指导的研究生在读期间曾获山东省优秀毕业生、济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济南大学优秀团干部、济南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二等奖、唐敖庆杯博士生学术论坛口头报告三等奖、济南大学社会先进工作个人、济南大学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等。此外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J. Am. Chem. Soc.(2篇)、Adv. Funct. Mater.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16篇。在老师的关怀、对教学和科研的执着和热爱,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以及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的影响下,已毕业的研究生们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选择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教书育人、服务人民的工作,在不同的领域展现各自的风采,如杨晓冬博士毕业后继续在本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史传鑫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赵子涵在济南市历城第六中学工作,均已成为各高校和行业的中坚力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富五车方为师表,身行端直乃为典范”。作为研究生导师,致力于深化专业课程教学,并定期组织周会交流,构建稳固的师生沟通桥梁,确保每周与学子心灵对话。坚持不懈地培育学生的学术诚信,强调学术规范与法纪遵守,为科研之路奠定坚实基石。同时,精心营造科研沃土,推荐研究生曹文文到具有更好科研条件的学校(深圳理工大学)、课题组(成会明院士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不仅提升学生的科研技能,更在解疑释惑中助力其跨越学习障碍。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激发其科研与创新能力,成为科研领域的新锐力量。此外,积极资助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让学术成果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细雨润物,师恩无痕”,在日常中,亦是学生心灵的港湾,细致入微地关怀其生活点滴与心理状态,以朋友之姿共话未来愿景,激励学生发掘个人兴趣,规划人生蓝图,为他们的成长之路点亮明灯,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