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李开云副教授团队在孤独症的抑制干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The Effect of tDCS on Inhibitory Control and its Transfer Effect on Sustained Atten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 fNIRS Study”为题发表在期刊《Brain Stimulation》上,该期刊是中国科学院大类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7.7。文章第一单位为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研究生陈柳、杜邦和李可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李开云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利用Go/No-go任务训练被试的反应抑制能力。将28名孤独症儿童随机分配至接受真tDCS刺激组和伪tDCS刺激组,tDCS刺激与抑制控制训练任务同时进行。分别在干预前后对被试的反应抑制能力(Dog/Monkey Task)、干扰控制能力(Day/Night Stroop Task,近迁移)、持续注意力(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和Cancellation Test,远迁移)、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抑制控制能力和持续注意力的表现进行评估,并利用功能性近红外技术(fNIRS)对任务态的前额叶皮层(PFC)的神经活动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抑制控制训练任务联合真tDCS刺激组的训练效果和迁移效应显著高于伪tDCS刺激组。且训练效果和迁移效应可以推广到课堂环境中。接受抑制控制训练任务联合真tDCS刺激后,观察到双侧dLPFC和FPA中氧合血红蛋白(HbO)浓度在一致条件下的Day/Night Stroop Task和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中存在显著的变化。
图1 电脑版和口头版Day/Night Stroop Task前测和后测的反应时之差、正确率和线性综合速度-准确度评分(图A-F);Dog/Monkey Task前测和后测的得分(图G)
图2 电脑版和口头版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前测和后测的反应时、漏报率和线性综合速度-准确度评分(图A-F);Cancellation Test前测和后测的得分(图G)
图3 课堂上问题行为和持续注意前测和后测的表现
图4 被试在前测和后测时完成电脑版Day/Night Stroop Task和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的PFC激活
抑制控制和持续注意能力的发展对ASD儿童在学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外关于tDCS(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抑制控制训练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研究较少,对训练效果的测量也多局限于行为表现。该研究将抑制控制训练与tDCS技术结合干预孤独症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并利用fNIRS(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监测干预前后任务状态下目标皮质区血流动力学变化,揭示了tDCS技术对于传统干预方式效果(抑制控制)以及迁移效果(持续注意)的增强作用,并强调了使用fNIRS神经成像方法来评估干预效果的可行性,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干预方法开辟出一条新的方向与范式。
该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项目和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