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任伟东,男,汉族,1999年9月出生,共青团员,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SCI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三篇。研究生期间荣获: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4年研究生三等奖学金、2022年研究生入学三等奖学金。
科研情况
2022 年,我从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圆满毕业。同年,我再度考入济南大学,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术硕士研究生,有幸师从李庆银老师。
在研究生一年级时,我专注于学习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每一门课程。结合导师的课题,我阅读了许多生物质热解活化领域的文献,并在同门师兄弟的帮助下快速熟悉实验室。我时常与导师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启发。在导师多年的专业领域深耕和丰富的现场经验的指导下,我在先进知识的熏陶下,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维,为今后的科研素质与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研究生二年级后,我更加专注于实验开展和论文撰写,几乎每天都呆在实验室。我力求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成功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并向相关领域的期刊投稿。
苦尽甘来,在研究生三年级开学后,投稿在相关领域期刊的三篇文章相继被接受。现在,我正在导师的路线指引与正确指导下,认真完成毕业论文的框架搭建与撰写。
回首过去两年多的科研时光,我深感科研成果的取得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刻苦钻研、灵感迸发、运气眷顾、导师指导以及团队合作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许我们曾全力以赴,却未能如愿以偿,但每一次的努力都在为最终的成功积累着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不懈地努力,踏实地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然后耐心地等待结果的到来。
在科研的道路上,刻苦钻研是基石。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有时候,一个突发的灵感可能会为我们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心存师恩
在科研道路上,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引路人——李庆银老师。感谢李老师的知遇之恩与培育之恩。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离不开乔老师一直以来的支持与指导。无论是实验设备的无条件支持,还是实际工作经验的悉心传授,亦或是方针路线的正确指引,都让我受益匪浅,感悟良多,也为我科研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门的李超、邵月文和范孟娇等师兄师姐也对我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一丝不苟的精神,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克服新的难题,为成为更深层次的科研人才做好充分准备,不辜负导师的培养,不辜负学校的培养,不辜负国家的培养!
奋发向前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要敢于吃苦,勇于攀登。科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无论是初读文献时的迷茫,还是在实验测试过程中进行的一次次数据采集,无论是最终测试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还是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科研工作是吃苦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过程,但也是最开心的过程。当我们从发现问题,大胆猜想,表征验证,分析可行性,调整角度,更改实验,数据反馈,最终解决问题,这是最令人开心的事。只要肯耕耘就会有收获。不畏吃苦,敢于攀登,努力深耕,相信如此,终会苦尽甘来有所收获。
学无止境,在硕士研究生期间,我通过不断的努力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将会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努力争取博士深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奋斗!